万人同心共奋战 笑看岳山披绿绒

最新信息

万人同心共奋战 笑看岳山披绿绒
2023-10-20 10:10:00
上世纪70年代,肇庆市怀集县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开展岳山造林大会战,2.5万余名青年民兵和公社社员从全县各地出发、集结岳山,创造了将荒山残林变成了万亩林海人间奇迹。
  当年的岳山造林人,大多是20岁左右的青年,他们发扬自强不息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,在吃不饱、穿不暖和山高、石多、土硬的艰苦条件下,以“任务不完成,誓不下岳山”的决心意志,凭着钢筋铁骨一双手凿硬土、破巨石,舍身忘我投入到植树造林大会战中去,打赢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岳山造林攻坚战。
  如今,他们都已过花甲之年。当年艰苦卓绝的造林场景再次清晰地在他们脑海浮现,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他们至今难以忘怀。看着如今的岳山林海,他们充满壮志已酬的欣慰与感怀。
  整理:施亮卢逸轩王焌鑫卢舒曼唐锦洪统筹:吴帆刘亮策划:马喜生
  严润生:岳山林场就是我的第二故乡
  1974年,严润生是怀集县泰来公社的一名青年民兵,作为岳山造林大会战的亲历者之一,他在参加完岳山造林大会战后,选择留在岳山林场工作,将自己的绝大多数岁月奉献给了岳山林场的一草一木。
  严润生回忆,1974年,他接到生产队安排,前往参加岳山林场大会战。在到了岳山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,严润生在指挥部的安排下垦地、打撩壕。在严润生的记忆里,日复一日的垦地、打撩壕是一段辛苦的岁月,但是严润生与他的同伴始终兢兢业业,一丝不苟地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。
  荒芜的山体上,是一个个栽树种树的人,“我们去到的时候岳山是很荒凉的,附近也没有什么人居住,半山上都是一些小灌木,土地也很贫瘠。”严润生回忆,“如果不改造,岳山就永远都是这样。”
  在轰轰烈烈的大会战结束后,领导要求严润生留下来当护林员,“当时的条件实际上是很艰苦的,所以很难选择,着想暂时在这里干一段时间。”怀着“干一段时间”的想法,严润生留了下来,而这一干就是数十年。
  最初只是怀着“干一段时间”的想法,但严润生在林场工作过程中,渐渐对这里产生了感情,自己的家庭也全部搬到了岳山林场,而在严润生以及无数像严润生一样甘愿奉献的人的共同努力下,岳山也从荒山变成了如今的郁郁葱葱。“岳山林场实际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了。”严润生说。
  王振华:看到满山的树林满怀成就感
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岳山造林大会战中,时为岳山造林大会战指挥部宣传组组员的王振华既是见证者,又是参与者。
  在1974年,王振华受到怀集县委办公室报导组安排,作为大会战指挥部宣传组组员,参加于1974年的秋冬到1975年的春天之间开展的蓝钟古城岳山造林大会战。
  在来到蓝钟古城,彼时一片荒芜的岳山后,王振华与同行的战友一起安营扎寨。说是安营扎寨,实际上是砍芒草,用树枝、竹子搭建的,用茅草盖起来的草房子。
  在安营扎寨完成后,王振华与战友一起,烧山,整撩壕,为之后的植树造林工作提供肥料养分。秋冬季节的深山,寒冷是刻在记忆深处的回忆,“那时候天气很冷,霜是雪白的一片,寒风呼啸。”对于年轻的王振华和众多民兵来说,无疑是一个严酷的考验。
 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1975年春天,一棵又一棵高三四十厘米的杉苗在岳山林场顺利种下,令人惊喜的是,“整个岳山,杉苗的存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。”
  时过境迁,当年种下的树苗,渐渐在此生根,壮大,从三四十厘米,到一人高,再到遮天蔽日。即使种树的人离开了,但他们所展现的“忠诚奉献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奋斗、久久为功”的光荣传统,和他们如今遮天蔽日的大树一起,始终焕发着无穷生机,鼓舞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。
  2022年2月,王振华回到怀集探亲,又一次来到岳山,有所不同的是,这里已经改名为“三岳自然保护区”。王振华欣慰地了解到,当年自己种下的杉树已经基本砍完,现在已是第二代。“虽然当年亲自种的那些树已经不在,但林业始终在一代一代接续发展,岳山的绿水青山,就是真正的金山银山。”
  谢安祥:用文字“定格”岳山青年的荣光
  “骨碌欲起正四点,草棚无处不灯亮,人吵划破漆黑夜,披着羽毛战山岗。”
  1974年,肇庆怀集岳山林场开展“岳山造林大会战”,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、青年民兵率先走进荒山。时为岳山造林大会战指挥部宣传组组员谢安祥是其中一员,他以文字为武器,增强全员战斗力的同时,用文字“定格”他们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将贫瘠荒山变成万亩林海的荣光。
  “白天我们会去民兵团收集好人好事或者找资料员聊聊天,据此编辑《岳山战报》。”谢安祥表示,他还负责民兵撩壕垦地多少亩等等进度统计工作。
  编辑了十几期《岳山战报》后,“发现里边有好多诗歌”,为了丰富文娱生活,激励大家的战斗意志,谢安祥把诗歌收集起来,再编辑成《岳山战歌》。“封面‘岳山战歌’这几个字是我写的。”谢安祥补充道。
  为了完成既定任务,夜战也是经常发生,而妇女也不遑多让,“加力提速、攻坚突破”,力争早见成效,取得更多早期收获。
  目睹这一幕,谢安祥有感而发,作了“谁说妇女无用,谁说妇女只能镬边转,砸碎三从四德、铁锁链,怒斥封建黑暗牢笼,看大锤飞舞似流星,炮声雷鸣驱石飞,撇出幸福路,大道通北京,熊熊烈火,望,映红半边天”这首诗,专门讲述妇女辛勤劳动。
  如今再念《岳山战歌》,心头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。谢安祥表示,当年岳山造林的场景在脑中闪起,觉得这是一种忠诚奉献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奋斗、久久为功的精神,“改革开放的每一代艰苦创业,都需要这种精神”。
  邓柳婵:全力做好岳山造林大会战后勤工作
  “听说岳山大会战在山的深处打响,当时我未满18岁。”1974年,肇庆怀集岳山林场开展“岳山造林大会战”,邓柳婵时为怀集县甘洒公社青年民兵,因当时年纪较少,主要参与岳山造林大会战后勤工作。
  早上四点起床做早餐,做好以后就到各个厂棚叫醒党员干部、青年民兵、公社社员起床吃饭。他们吃过早餐就上山干活。邓柳婵回忆道:“我也要帮总务去古城采购粮食,担50斤大米回林场。回到林场又马上到厨房帮忙,劈柴、洗菜、煮饭,到了午饭时间则把食物担上山分给民兵吃。下午的工作也差不多。”她还说,那个时候伙食简单朴素,都是吃榄角、咸鱼和咸梅菜。
  后勤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,又是一项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,尤其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,如何尽最大可能保障青年民兵和公社社员,对邓柳婵等后勤人员来说,是要忠诚奉献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奋斗,全力做好本职工作,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。在分饭的时候,邓柳婵也会给男生两份饭,只留一碗给自己,希望上山干活的人多吃些。
  党员干部、青年民兵、公社社员敢闯敢试、实干为先,家家也在积极行动。她介绍,在甘洒镇,家家都有萝卜干,也会贡献出来,给岳山大会战的民兵吃,譬如“明天准备去岳山慰问,哪个家属有东西要给儿子女儿,家长就拿到甘洒政府就好。”
  岑树权:岳山造林民兵连坚持三年埋头干
  “岳山造林大会战”时期,岑树权任职下帅公社党委书记,为响应怀集县委号召,他组织全社60多名青年民兵,成立了岳山造林民兵连,连内三年人数不变、统一报酬,每人每天10个工分。
  荒山造林,困难重重。岑树权虽已记不清年轻时的很多事情,但仍能记得那段遥远而又深刻的岳山造林路。
  当时,怀集县委决定要用三年的时间,以岳山为起点,对全县的“一江三河六线,一二重山,40万亩”实现了连片集中营造促生复产林。这一江指绥江,三河指蓝钟河、中洲河、凤甲河,六线指围坳公路线、永斯公路线、桥头公路线、岭马公路线、联中公路线、凤岗公路线,“一江三河六线,一二重山”,怀集县以公社为单位进行了连片集中搞促生复产林。
  按照县委“大造林、造大林”的号召,要对全县的荒山绿化实行了飞机造林、人工造林、封山郁林、退耕还林。岑树权介绍,下帅公社拿出了岳山林场的劲头来绿化怀集,岳山大造林用三年时间,他们在公社连续干了三年,条件虽然艰苦,大家都没轻易放弃过。
  1992年,怀集县成为绿化达标县,得到省委、省政府的奖励。在农业学大寨、林业大干快上期间,怀集县还成了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。下帅公社为怀集的林业大干快上作出了应有贡献。
  如今,望着万亩林海,岑树权回忆往昔,他体会到了县委岳山造林的决心、创新、担当、苦干、实干的精神。
  盘少强:我是岳山第一批造林员
  万人造林的身影中有个高中还没毕业的少年,他叫盘少强。
  1974年,怀集县委发出岳山造林的号召,凤岗公社积极响应,动员青壮年参与,盘少强想着自己年轻力壮,于是投身参与岳山造林大会战撩壕工作。自此,他成了一名公社青年民兵,也成了第一批造林员。
  盘少强回忆,出发那天公社民兵们统一坐的解放车,差不多天黑才到达林场,“一下车那里什么都没有,连睡觉的房子都没有,大家铺了一些草席将就了一晚。”
  虽然一穷二白,但大家干起活来从不含糊。按照林头的规格和数量、种类,每人每日要完成八尺撩壕。盘少强介绍,这八尺撩壕是有规格的,一尺半宽、一尺深,再补上面的肥料,翻起来再补上肥沃的泥土才算完成任务,每天都是这样,大家都在尽心尽力做,他也不会偷懒,做了十多天逐渐适应了。
  作为队伍里年轻一员,盘少强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,但造林始终是个辛苦活,加上林中天气多变,他还是病倒了。“发高烧,生产队里没有医生,自己也什么都不懂,听年长的民兵说用山上的草药退热,就跑去挖,碾碎了放到开水里喝下去。”盘少强熬了几天之后,身体恢复到八成左右就继续开工。
  最后,盘少强的队伍撤离时,统一收到一个油帽纪念品,上面写着“岳山大会战”这几个字。“那个油帽很宝贵的,要花几块钱才能买到。”经过岳山造林,盘少强认为锻炼出坚毅的品格,懂得做人要与人为善,做事就不能怕辛苦。
  马乃强:雄心壮志不怕苦你追我赶干劲足
  高中刚毕业、正值17岁,马乃强当时怀着一颗红心,成为怀集县中洲公社青年民兵,并踊跃报名参加岳山造林大会战。
  刚到岳山,大家就感受到周边环境十分地恶劣,荆棘丛生、寸步难行。“没有路便自己开路,没有厂房便就地取材来建。”马乃强回忆道,当时他们用茅草当成瓦房的瓦,用芒杆当作墙,用石头当作桌椅,就这样搭建起临时的营地。
  “屋顶在刮风,墙体在透风,就连床底也有风吹进来,晚上我们都冷得难以入睡。”他说那时候大家的被子也很薄,有时候他就和隔壁的同志一起睡,把两张被子盖在一起,互相取暖,才熬过这些寒冷长夜。
 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,大家信念不动摇,热情不减退,干劲非常足。马乃强回忆,每一天都是做到“两头黑”,天朦朦亮就出发,晚上收拾回到营地天已经全黑了。
  “连队和连队之间会进行比拼,小队和小队之间也会进行比拼,大家比‘建壕’有多长,挖的树穴有多少,修了多少条山道,沉浸在你追我赶的热潮当中。”马乃强自豪地说,他们的连队经常拿到流动红旗,受到上级的表扬,大家的干劲越来越足、劲头越来越大,最后超额完成了造林1万亩的任务,造林面积达到1.5万亩。
  当时,马乃强还担任了工地通讯员,把发生在工地上的好人好事、实时简报写成通讯稿,或是即兴写下豪迈诗词,投稿到指挥部广播站里,鼓励战友们不畏艰辛,继续奋战。
  “冲上巍巍岳山峰,悬崖峭壁何所惧,民兵战士心更红。阵阵战鼓响隆隆,千军万马如潮涌,条条林道穿万里。撩壕环山似彩虹,齐心奋战两个月,笑看岳山披绿绒。”马乃强朗诵着自己写的诗词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峥嵘岁月。
  盘海波:以岳山造林工作经历激励学生
  1974年冬天,时为怀集县凤岗公社青年民兵盘海波来到了岳山,参加岳山造林大会战挖撩壕的工作。盘海波回忆道:“那时候各个生产大队发动组织大家参与会战,大家都积极报名,干事热情都很高。”
  披星戴月、早出晚归,是盘海波参与大会战的真实写照。每天清晨,盘海波和战友们简单吃过早饭,就打着手电筒来到工地,此时天空才逐渐亮起来。
  “在山上的时候,我们都没有太多的杂念,只想一心尽快做完造林绿化的工作,不辜负组织的信任。”作为第一批来到岳山的战士,他们用了三个月挖好了撩壕,在他们离开的时候已经种上了郁郁葱葱的小树苗。
  盘海波坦言,参加岳山大会战,不仅锻炼了身体,更磨砺了自己的意志,对他以后人生的道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。从大山里走出来以后,他成了一名人民教师,一直坚守在乡镇,教育乡村的孩子。
  “遇到困难的时候,我都会想起自己在岳山大会战的经历,就觉得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,都能通过努力去战胜它。”在盘海波的教育生涯里,他会用岳山造林精神去激励学生,教导学生遇到困难也不要气馁,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,就有机会出人头地、成就自我。
  张如方:齐心协力工作通过验收
  张如方时任岳山造林大会战指挥部安全保卫组组员。他回忆说,指挥部里开设了几个小组,分别有生产组、宣传组、后勤组、保卫组。
  张如方在保卫组,负责治安工作。虽然当时参加大会战的都是青年人,但基本没有发生过纠纷、打架、失窃等治安事件。这说明当时的民兵思想觉悟非常高,守纪律、听指挥,全力保障顺利完成任务。
  在他印象中,当时生产条件非常艰苦,自己带来的粮食不足,经常要临时搭个地方烧水、做饭、休息。张如方说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,大家也不搞形式,控质控量,达到效果,让树木真正能活。
  “例如,有人拿出比标准尺寸多了5厘米的竹篙,量度树坑深度,就是为了让民兵挖的坑足够深,令树木能够存活。”他说,有人负责防火安全,一分不差确保防火线的安全距离,避免在焚烧原来的草木时发生火灾;有人对工作执着、用心、忘我,从来都是最后一个吃饭,即使吃不上饭也毫无怨言;还有人负责宣传工作,擅长画画,把一个又一个山头的真实情况画下来,绘就一幅《岳山战歌》,生动体现岳山造林大会战情况。
  “有了大家齐心协力地工作,最后,总指挥带头严格验收,终于获得合格通过。”张如方感慨,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,岳山造林的效果非常好,其经验很值得总结和推广。
  林昉:吃苦耐劳精神延续至今
  “岳山岳山,中国有五岳,怀集有三岳。根据县志,这里三个山峰足够高、山体足够大,类比衡山、岱山,所以叫岳山。”时任怀集县县志办主任林昉介绍。
  有了岳山造林大会战,使得这一片山地,有了林、成了林,成为今天见到的广东怀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,葱茏漫地、蓄水满满、流水潺潺。
  林昉说,岳山造林大会战给怀集人极大的精神鼓舞、意志激励。这个意志就是吃苦耐劳,敢于向荒山改造。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后来全县性的造林行动。大部分人由于参加过岳山造林,有吃苦耐劳的精神,面对困难、磨炼,都会说一句:“唉,你这个算什么?当年我们在岳山造林的艰苦都挺过来了。你现在生活好得多,条件好得多,不用怕!”
  他告诉笔者,怀集县一直以来都有林业生产、木材生产的传统,木材质量得到广泛的认可。新中国成立前,怀集的木材销往珠海、广州,为怀集县创造税收。俗话说“广宁竹、怀集木、四会谷”,体现的就是怀集的特色。
  直至如今,怀集一直秉承“农林两举、农业特色”,从岳山造林大会战开始大办林场,各个大队都要办林场,造林、办林成为常态,向国家、市民大量输送木材,成为怀集的一种贡献。
(文章来源:南方日报)
免责申明: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万人同心共奋战 笑看岳山披绿绒

sitemap.xml sitemap2.xml sitemap3.xml sitemap4.xml